自从天文学家意识到宇宙处于恒定的膨胀状态,并且大规模的爆炸可能在整个138亿年前(大爆炸)开始爆发之后,就一直没有解决有关何时以及如何形成第一颗恒星的问题。根据美国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收集的数据和类似的任务,据信这是在大爆炸发生大约1亿年后发生的。
这个复杂过程如何工作的许多细节仍然是个谜。但是,由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收集到的新证据表明,第一批恒星肯定已经很快形成。利用来自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麦哲伦望远镜的数据,研究小组观察到了气体云,在大爆炸之后的8.5亿年里恒星形成。
描述他们发现的研究由爱德华多·巴纳多斯(EduardoBañados)领导,最近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Banados和他的同事当时是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成员,他在对15个已知的最遥远类星体进行调查的同时进行了后续观察,观察了气体云。
这项调查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天文学家Chiara Mazzucchelli撰写的,并且是该研究的合著者之一。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当特别检查一种类星体的光谱时(P183 + 05),他们注意到它具有一些相当独特的特征。
Banados及其同事使用卡内基研究所位于智利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的6.5 m麦哲伦望远镜,了解了它们的光谱特征:附近的气体云被类星体照亮。光谱还告诉他们,气体云离地球有多远-超过130亿光年-使之成为有史以来天文学家观测和识别的最远的气体之一。
此外,他们发现了表明存在痕量元素(例如碳,氧,铁和镁)的光谱,这些元素由于比氦重,因此被化学称为“金属”。此类元素是在早期宇宙中产生的,因为第一代恒星(又称“人口III”)在达到寿命终点并将其爆炸成超新星后释放到了宇宙中。
正如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迈克尔·劳赫(Michael Rauch)所说:
“在我们确信[Big]爆炸发生仅8.5亿年后,我们才开始研究这样的原始气体,我们开始怀疑该系统是否仍然可以保留第一代恒星产生的化学特征。”
寻找第一代恒星一直是天文学家的目标,因为这将使人们对宇宙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比氢重的元素在恒星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恒星中,物质由于相互吸引而聚集在一起,然后发生重力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