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意大利国家天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丹妮拉·卡罗洛(Daniela Carollo)博士领导的一项关于太阳附近恒星样本运动学和化学成分的新研究表明,构成恒星厚盘的恒星银河系属于两个不同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恒星种群,而不是一个二十多年来一直认为的恒星种群。
新的厚盘组件称为金属薄弱盘(MWTD)或金属薄厚盘,它在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速度及其化学成分方面与规范的不同。实际上,组成TD的恒星的旋转速度约为每秒180公里,而MWTD的恒星的旋转速度较慢,约为每秒150公里。属于MWTD的恒星的金属贫乏也比TD的贫民高两倍,并且具有更高的能量,这一特性使它们能够从银河平面升至更高的高度。
都灵天体观测站的科学家卡洛洛博士说:“近30年以来,天文学家试图解决这一难题。”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报道了这一发现,该论文刚刚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实际上,人们认为MWTD只是厚盘的延伸,而不是具有不同天体起源的独立种群。”
ESA Gaia任务提供的准确参数(恒星的位置,距离和内在运动)以及斯隆数字天空测量(SDSS)的40,000颗恒星样本中的化学信息,使研究小组能够在该图显示了与化学成分相结合的角动量。
Carollo博士解释说:“角矩是在像我们的银河系这样的物理系统形成和随后演化过程中守恒的量。”“因此,在精确的角动量图中,由同一祖先带入星系的恒星,例如从先前的卫星星系融合中产生的,将具有相似的角动量,并且倾向于在图中聚类。”
TD和MWTD在图中及其化学上形成两个不同的组。在天文学中,比大爆炸期间形成的氢和氦重的化学元素被定义为金属。这些较重的化学元素是在爆炸成超新星的大质量恒星的核合成过程中产生的。
与较重的元素(如铁)相比,一组特殊的轻元素(如镁和钛)提供了一个基本参数,使科学家能够区分老恒星和年轻恒星的种群。MWTD不仅拥有铁含量较弱的恒星,而且这些恒星的镁和钛族元素(α元素)含量也更高,这暗示了TD的前期形成。
TD和MWTD之间的这些重要区别,即它们的恒星的运动学和化学性质,表明这两个盘在星系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起源。
但是,第二个厚磁盘是如何在银河系中形成的呢?假设是多种多样的:MWTD可能比TD更早,并且其矮星状星系与银河系在最初形成阶段的合并可能会激发它的恒星。随后,第二卫星星系的融合将产生TD。
另一种可能性是,MWTD恒星最初形成于更靠近原始星系中心的区域,随后由于内部现象(例如中心棒或天体的不稳定性)而被传送到更远的距离,更靠近太阳现在所在的位置。星系的旋臂形成。或质量类似于小麦哲伦星云的古代卫星星系与原始星系合并,由于相互的引力相互作用,其恒星开始绕银河系中心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