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状星系(也称为S0s)被认为是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之间的中间。它们的形状让人联想到透镜,具有类似于旋涡星系的凸起和圆盘,但没有旋臂。
星系中的核区域是其重要的结构组成部分,可以提供有关银河形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特别有趣的是特殊的核形态,例如在星系中观察到的双核或多核。
IC 676位于距离约6,500万光年的地方,是一个禁止的双凸透镜状星系,估计恒星质量为13亿太阳质量。它显示出与双核一致的核形态,沿着银河的长轴,核之间的预计距离约为650光年。观测表明,IC 676在其中心区域具有活跃的恒星形成,恒星形成率(SFR)约为每年0.28太阳质量。
由中国光学天文学重点实验室的周志敏带领的一组天文学家,使用兴隆天文台的2.16米望远镜上的BAO微弱物体光谱仪和照相机(BFOSC)对IC 676进行了长缝光谱观察。这项研究的重点是银河系双核的性质,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发现将对银河系演化所包含的物理过程设置重要的约束条件。为了研究的目的,科学家们还使用了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CFHT)和哈勃太空望远镜(HST)的档案数据。
天文学家在论文中写道:“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供了长缝光谱和档案多波长图像,以研究IC 676中双核的性质和起源。”
观测发现,IC 676的双核(北和南)包含几个年轻的大质量恒星团(YMC)。结果表明,这些年轻的恒星种群年龄在一到一千万年之间。
根据这项研究,尽管两个原子核具有相似的恒星金属性,但它们的恒星形成活动和消灭尘埃的能力均高于南部。天文学家强调,恒星形成活动是IC 676双核中气体电离的主要来源。
此外,据计算,北和南核的恒星形成率分别为每年0.19和0.08太阳质量。这证实了IC 676中几乎所有的恒星形成都集中在其双核中。
总结这些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结论,IC 676可能具有复杂的形成和进化历史。
“世俗过程可能主要有助于双核的形成和演化。IC676中的气体很可能受到恒星棒的影响,并被带入星系的内部区域,从而导致恒星形成活动。星系的干扰。交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该论文的作者解释说。
因此,根据科学家的说法,该结果似乎表明涉及内部或外部驱动器的长期演化可能对透镜状星系的演化具有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