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涉及到我们的宇宙起源时,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从字面上看,曾经存在的每种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神话传统,其中自然包括创作故事。随着科学传统的诞生,科学家开始以可以检验和证明的物理定律来理解宇宙。
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科学家开始根据可观察到的现象测试宇宙学理论。由此,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许多理论,试图解释所有物质以及支配它的物理定律。其中,“大爆炸理论”仍然是最广泛接受的,而“稳态假说”历来是最大的挑战者。
稳态模型指出,由于物质的不断创造,膨胀宇宙中物质的密度随时间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可观察的宇宙本质上保持相同,而与时间或地点无关。这与大多数物质是在单个事件(“大爆炸”)中产生并一直在扩展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在整个历史中都一直在主张一个稳定不变的宇宙的概念,但是直到现代早期,科学家才开始用天体物理学的术语来解释这一点。在天文学和宇宙学背景下争论的第一个明显例子是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于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æ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在牛顿的巨著中,他将超越太阳系的宇宙概念化为一个空旷的空间,向各个方向一致地延伸到无法测量的距离。他通过数学证明和观察进一步解释说,该系统中的所有运动和动力学都是通过万有引力的单一原理来解释的。
但是,直到20世纪初期,才出现所谓的稳态假说。这种宇宙学模型的灵感来自于许多发现,以及理论物理学领域的突破。其中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埃德温·哈勃关于宇宙处于膨胀状态的观察。
爱因斯坦在决定扩展他的狭义相对论以纳入引力后,于1915年将该理论正式化。最终,该理论指出物质和能量的引力直接改变了周围时空的曲率。就像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总结的那样,“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