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大约在45亿年前形成。见证这个早期时代的许多碎片像小行星一样绕着太阳公转。其中大约四分之三是富含碳的C型小行星,例如162173 Ryugu,这是日本Hayabusa2于2018年和2019年执行任务的目标。该飞船目前正在返回地球。许多科学家,包括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行星研究人员,都对这种直径约1公里且可以接近地球的宇宙“瓦砾堆”进行了深入研究。Hayabusa2采集的红外图像现已发表在科学杂志《自然》上。他们表明,小行星几乎完全由高度多孔的材料组成。Ryugu主要由母体的碎片组成,该碎片被撞击击碎。构成Ryugu的岩石碎块的高孔隙度和随之而来的低机械强度,确保了这些碎块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破碎成许多碎片。因此,在地球上很少会发现富含碳的陨石,而大气层往往会对它们提供更大的保护。
热行为揭示密度
这次对Ryugu全球特性的调查证实并补充了德国-法国移动小行星表面SCOuT(MASCOT)着陆器在Hayabusa2任务期间在Ryugu上着陆的结果。“像Ryugu脆弱,高度多孔小行星可能是在宇宙尘埃进入大规模天体演化的联系,”从行星的研究,目前的作者之一的DLR研究所马蒂亚斯Grott说自然出版。“这填补了我们对行星形成的理解的空白,因为我们几乎无法检测到地球上发现的陨石中的此类物质。”
2018年秋天,与日本宇航局JAXA的第一作者冈田达明(Tatsuaki Okaka)合作的科学家通过使用Hayabusa2上的热红外成像仪(TIR)进行了一系列测量,分析了小行星的表面温度。这些测量是在昼夜周期中在8至12微米的波长范围内进行的。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除极少数例外,表面在暴露于阳光下会非常迅速地加热。格罗特解释说:“日出后从负43摄氏度到正摄氏27摄氏度的迅速升温表明小行星的组成部分既具有低密度又具有高孔隙度。”表面上约1%的巨石较冷,与地球上发现的陨石更相似。”自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