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华为全球招募顶尖人才的“天才计划”最近再度引发热议。据报道,今年以来,华为至少已经招募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位博士生张霁和姚婷,以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两名本科生。其中,张霁拿到的是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薪资(182万-201万元人民币/年)。在许多高校毕业生还在为找工作发愁的时候,这几位还未踏出校门的学生毕业即年薪百万,令人艳羡。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始于2019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要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未来还要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高校就业双向选择的今天,企业愿意给新员工开多少工资,多了还是少了,做的事值不值这个价位的薪水,跟企业内部原本建立的职级和工资评定体系的关系如何,以至于工作多年老员工服不服气……这都是企业经营自主范围内的事。像华为这样一家实力雄厚、组织分工严密的科技巨头,引入新人“激活队伍”,有打破工作年限和晋升常规、激励员工冒尖的目的。当然,以华为的激励机制,不进则退,不是说天才少年们进来以后,就能躺在百万年薪的安乐椅上做美梦,须知压力跟工资单上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总是成正比的。
近年来有关教育与“阶层流动”的讨论中,时不时泛起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的争论。天才少年实属罕见,开百万年薪给新人也非企业用人常态,但华为这一次还是演示了“读书有用”,努力学习终会得到社会肯定和好的财务回报的正向逻辑。今年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薪资的张霁来自普通家庭,有记者问他“在学习上是一个天才型选手吗?”他回答说不是,自己是一个努力型选手,“付出努力才会得到回报的那种”。他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本科时希望自己顺利通过英语6级,制定考研目标,努力学好本科的相关课程,读博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之前曾五次被拒。他是靠着扎实努力,一步步走到今天。天才没有捷径,别羡慕别人的百万年薪,每一块钱都是那些已经付出和将要付出的努力的回报。
眼下刚过毕业找工作季,又是一年一度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上什么学校、念什么专业,考生和家长操碎了心。今年华为“天才计划”的亮点之一,是与张霁同样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姚婷博士是一位“工科女”。毕业于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的她,本科时参加过辩论队、学生会,是校运会长跑健将,几乎是学校各种中英文演讲比赛的冠亚军,可谓“能文能武”。所谓“理工科不适合女生”“程序员是男性世界”的说法,姚婷就是最好的反例。
两位“天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强调了从小父母的“不干预”、尊重自主性。对于张霁和姚婷而言,他们俩的幸运之处在于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这个专业在当下又正好符合社会和商业的需要,因而在经济上能得到很好的回报。但实事求是地讲,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如此幸运。兴趣爱好、个人志向乃至于专业选择与经济回报的多寡之间,并非总能令所有人满意。例如此前一心要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湖南高分女生,她的选择就引来不少人的不解。到底是只看专业“含金量”,还是读一个自己喜欢的“清水”专业,是摆在许多考生面前难解的选择题。我的想法是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门类和行当的专业人才,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社会价值;第二,在生活有保障、普遍小康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都应该成全这样的选择。 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