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大学生活>

财经类名校在就业市场仍很有竞争力

2017届-2019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月收入虽然保持增长,但与同届月收入第一的专业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比如2019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为5753元,比第一位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少1557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峰,刘名再 北京报道

高考结束,如何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头等大事。随着经济、就业形势的变化,热门专业的座次也在发生变化。

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类大学在招生推介中,超高就业率和高薪酬行业就业率成为这些名校的“广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这些高校201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在95%以上,有的学校甚至过半毕业生集中于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高薪行业。

金融学专业曾颇受高考状元们偏爱,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变化,金融业求职和金融学专业填报一起势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近三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现,近三届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虽然同比保持增长,但距离当届月收入第一名专业的差距却在拉大。同时,进入毕业生月收入前50名的金融类职业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摆在2020届及之后金融学毕业生面前的形势可能更为严峻,疫情已经深深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服务型态及消费方式,未来,低门槛的银行柜员、放贷员等职业需求或将进一步减少,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在加速变化。

本科人均1.87个就业机会

财经类名校在就业市场仍很有竞争力。

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朱红军近日介绍,“我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在人才市场上常常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就业率高达96.3%,另据统计,本科毕业生人均获得1.87个就业机会,硕士为2.76,博士为2.29,全体为2.49。

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7%左右。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招生办主任程丽芳介绍,该校毕业生金融行业就业比例在50%左右;就业单位集中在国有企业,比例近六成;就业地区以北京、江浙沪地区、广东为主,其中在北京就业比重稳居六成左右。

西南财经大学的毕业生则广泛分布于“一行两会”、六大国有银行、普华永道、平安、华为等为代表的银行、证券、保险、会计师事务所、IT技术公司等企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屈代洲介绍,“学校毕业生行业流向呈现以金融相关行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多行业并进的多元化趋势,就业层次较高。根据第三方评价公司调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92%以上的同学从事与本专业对口或相关联的工作。”

然而,金融行业的就业竞争已经极为激烈。在香港名校读了金融学硕士,毕业后留在香港一家金融机构工作的刘然(化名)说,“投行、投资、研究这些前台业务部门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公司指明只要‘清北复交’毕业生,而且理工科复合背景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纯金融背景的学生存在劣势。”

金融业毕业生收入增长放缓

“近年来金融机构的招聘要求比之前更高,相应地水涨船高,就业竞争就越来越激烈。”刘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然而,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才需求下降了18.6%。

人才需求下降的同时,金融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下降,突出表现在收入增速变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麦可思研究院过去3年发布的报告,发现2014届、2015届、2016届本科毕业生工作三年后,在金融行业的月收入分别为8642元、8930元、9085元,虽然保持增长且每年都高于同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但三年来比平均收入高出的部分却逐年减少。

根据上述报告,201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前50个职业中,金融行业有7个,分别为银行信贷员、融资专员、个人理财顾问、金融服务销售商、贷款顾问、证券和期货销售商、银行柜员;在2018届毕业生中,融资专员、贷款顾问、证券和期货销售商就跌出了前50,到了2019届毕业生,证券经纪人也退出了前50名。

因为金融学专业与金融机构就业较为对口,金融行业收入降速也连累了金融学毕业生的收入。

2017届-2019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月收入虽然保持增长,但与同届月收入第一的专业的差距,却越拉越大。比如2019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为5753元,比第一位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少1557元。

而且,工作时间越长,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与高收入专业毕业生的差距越大。比如2016届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工作3年后的月收入是8995元,比同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少2601元。

“我的同学去金融机构的求职意愿下降,主要是因为热门岗位不怎么招应届生。比如基金、投行都倾向于社招,对应届生最好的情况是有明确的名额,实习三个月后经考核留用,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在不知道有没有名额的情况下实习,不确定性很大。”本科和研究生均是金融学专业的罗珊珊(化名)说,她目前在一家银行工作。

管培生越来越难做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金融行业的就业结构带来了重大影响。

西部一个地级市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工作人员介绍,疫情发生后,这个四线城市金融机构的线下业务受到限制,线上业务则增长明显。比如今年前两个月,线上开户数量增长42%,线上个人信贷业务增长75%,通过银行网点购买个人理财产品下降55%。

“由于线下客户快速转化为线上客户,倒推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比如银行进一步增加了自助智能化设备的投放,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银行业务的转型又改变了从业人员职能,以及对就业的吸纳。“比如大量银行柜员转为了营销人员,工作职能从在柜台里面办理业务变为走出柜台,或者走进社区做销售。”他说。

“国有银行省市分行的管培生一般需要从柜员做起,有些同学可能不愿意去。而且近两年省分行的管培生也普遍要求硕士学历,由于竞争激烈,收到的简历质量越来越好,说明这两年找工作的确不太容易。”罗珊珊说。

但整体上,金融行业吸纳毕业生就业不会萎缩,并且有研究显示,金融业的集聚做大有利于社会整体就业。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芸等人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数据,近日完成的研究发现,金融产业集聚与就业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银行业集聚程度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程度最高。金融集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双向发展,从而改善就业状况,降低失业率。

金融科技的兴起也在提升金融行业就业。近日,中信证券、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发布了大量信息科技类校招岗位。

但对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来说,这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其他混合背景的学生正在进入金融行业,他们可能在很多岗位求职上比较有优势,比如法律、计算机、数据分析等。”罗珊珊说。

“纯金融背景的学生面临竞争劣势,所以我周围的同学,有些本科学了金融研究生就转专业去了互联网。”刘然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