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互联网>

如何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加强对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帮助幼儿较好地发展语言方面的能力。

教师是幼儿“说”的镜子和向导

小班幼儿处于“模仿期”,经常会“照葫芦画瓢”地讲述老师讲过的故事。所以,老师的故事表述就是孩子“说”的一面镜子,老师在讲述时要给小班幼儿一个正确的示范和向导,帮助幼儿打好语言表达的基础。

1.引导幼儿进入“想说”的行列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都听得清楚;速度适当指的是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够起到辅助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老师声情并茂的展示,才使孩子有了模仿的对象,激发了孩子模仿的兴趣,展示出了孩子“想说”的状态。

2.激发幼儿步入“敢说”的队伍

故事一定要新颖,不要总沉寂在传统的故事中。虽然过去的童话、故事都比较经典,但大多数家长已经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了,所以孩子们就失去了对这个故事的期待,少了一些新鲜感。这时,作为老师的我,就将小班的传统故事《小熊请客》适当地改编了一下讲给孩子们听。刚开始时孩子们还以为是听过的那个《小熊请客》,感兴趣的人很少。可是,当我真正开始讲述时,发现他们都非常投入地在听我的故事,和我一起感受新故事中的小熊请的不仅有小猫、小狗,还有狐狸。为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狐狸变好了,小熊就请它了!”“狐狸救小熊了!”“狐狸饿得不行了,小熊就请它吃饭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见解。故事有了惊喜,有了悬念,自然而然就激起了他们“敢说”的意愿了。

为幼儿创造“敢说”的环境

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在集体场合更不敢展示自己。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要多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大胆表现的欲望。

自信心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就应该为他们设计一些轻松愉快的说话环境。例如,讲完故事后,给幼儿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乐于与别人交流。久而久之,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提高,而交往活动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也随之增强了。

对于胆小的孩子来说,一开始直接面对集体发言会有很大的压力。所以,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关注这些孩子的一举一动,多请他们回答问题,用信任的目光看着他,他就会多一份胆量。有时候,他们并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不敢表达。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表达氛围,激励他们敢于说话,敢于展示自我。

家园合作是幼儿“愿意说”的支持和动力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言语直接受家长的影响。引导家长科学育儿,争取家园共同配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我们的图书漂流活动中,每个幼儿带来三本书与大家分享。一本本引人入胜的图书就像一艘艘小船,开始了它的漂流旅程。活动中孩子可以阅读到更多的图书故事,把分享的图书带回家。“家长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给家长讲故事”的形式增加了孩子讲述故事的次数,给孩子提供了更多“愿意说”的机会。图书漂流活动不仅为幼儿搭建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激发了幼儿爱书的兴趣和读书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信通过如何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