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互联网>

如何在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评价

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在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评价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在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评价,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在幼儿园内以语言领域为活动内容,根据一定的活动目标,面向班级全体幼儿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学前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学前儿童的语言教育。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幼儿园语言活动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指出了目前幼儿园语言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质性评价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探讨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的集体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目前中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本研究从幼儿园教学效果的追寻出发,基于中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对相关的10堂录像课进行评价分析,反思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方式和效果。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主要着眼于幼儿园教学活动质量评价,分析1O次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的录像课。这lO次语言领域活动分别为《梳子》《小鬼当家》《游子吟》《艾玛与风》《小鼹鼠找家》《小狐狸的枪和炮》《雷诺的大痒痒》《小男孩抓熊》《小蜜蜂找老师》《小路上的画》。10次录像课来源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其中包括省/市级示范园3所、市中心普通幼儿园4所、普通乡镇幼儿园3所,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典型性与代表性。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S-T研究法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前期通过资料搜集来了解目前对于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评价的研究,使研究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包括有关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书籍、期刊资料的查阅和整理,以及录像资料的搜集等。中后期则通过S-T研究法和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对师幼课堂互动行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对1O次录像课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以及活动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整体结果表明,在10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目标上平均得分最高,为8.6,其中最高分9.2、最低分8.O;其次为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分别为8.3和8.2,活动内容的最高分为9.O、最低分7.6,活动过程最高分8.8、最低分7.6;平均分最低的是活动效果,为7.4,其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为8.2和7.4。

(一)活动目标

在10次录像课中,活动目标的平均得分为8.6,相对较高。活动目标又分为“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后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简称《指南》)标准程度”“符合幼儿实际发展程度”“可操作程度”三个维度,平均得分分别为:8.9、8.6和8.2。

1.符合标准程度

以阅读活动《小鼹鼠找家》为例,教师设立的活动目标为:(1)认真对图片进行观察,能用完整语言表达出图片画面。(2)勇于提问,敢于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3)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的精神。《指南》指出,4~5岁幼儿在阅读理解方面应初步具备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描述故事内容并拥有与故事内容相匹配的情绪反应等。由此可见,该活动的目标设置基本能够符合《指南》的要求。

2.符合幼儿实际发展程度

研究发现,教师活动目标设置能基本符合幼儿实际发展程度,但是部分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活动《梳子》的目标为“用美好的语言对诗歌进行仿编”。中班幼儿能基本做到对语句进行仿编,但是目标中的“美好的语言”,一来表述较为抽象,幼儿难以理解;二来幼儿的阅读量及语言储备等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另外,活动《小狐狸的枪和炮》中的目标设置“爱护图书,不乱在书上涂画”低于中班幼儿的实际发展程度,该目标若设置在小班则较为合理,中班幼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上能做到爱护图书,并理解为何要爱护图书,因此该目标更该作为常规要求,而非活动目标。

3.可操作程度

为了对活动目标的可操作程度进行充分的了解,笔者将其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为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目标是否有标准、目标是否有可观察的行为动词、目标是否有层次性。结果表明,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为教师的占32%,为幼儿的占58%,同一活动内主体不一致的占10%;在活动目标是否有标准上,有具体标准的占到53%,无具体标准的占47%;有可观察行为动词的占80%,无可观察行为动词的占20%;活动目标有一定层次性的占58%,缺乏层次性的占42%。由此可见,在活动目标的可操作程度上的四个指标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活动标准和层次性上,标准应该更加清晰,层次性应该更加丰富。例如活动《艾玛与风》的目标之一为“寻找风,感受风的存在,发现风”。该目标就相对而言比较模糊,缺少清晰的标准和层次性,不便于教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判断和评价。

(二)活动内容

本研究对活动目标的评价从6个维度进行,分别为“围绕活动目标”“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总体符合幼儿认知程度”“总量符合幼儿可接受程度”“呈现符合幼儿认知的规律”“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评价结果(见表1)显示,活动内容的总体平均分为8.3分,其中“没有科学性错误”平均分最高,为8.5;“难度总体符合幼儿认知程度”和“总量符合幼儿可接受程度”平均分为8.3;“呈现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平均分为8.2,较低;“围绕活动目标”平均分为8.1,是其中最低的一项。

通过分析可得知,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专业性是较强的,极少出现科学性错误,这也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有关。在活动中,教师将活动的难度和节奏也把握得较好,基本上能符合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层次。然而,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偏移活动目标,这一方面表明教师在对活动提问、走向的控制上还有欠缺,另一方面也表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生成。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活动案例中,教师存在的最显著的问题就在于活动目标与内容不一致,表现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提问引导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围绕活动目标进行,甚至有些偏离了活动目标。以谈话活动《小鬼当家》为例,该活动其中一条目标为“说一说小主人公墨菲的性格是怎样的”。然而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而是偏向了其他方向。同时,教师的提问也过于短小,让幼儿缺少训练语法、完整表述的机会。

师:回想一下我们看到的电影画面,墨菲发现坏人了吗?

生:发现了。

师:你们怎么看出他发现了坏人?

生:他笑了一下、他眼睛睁大了。

师:他是怎么对付坏人的?

生:(齐答)做陷阱、报警。

师:他抓到坏人之后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谁能上来学一下?

生:笑。

师:是怎么样笑的?是哪一种笑,是不是有一点得意的笑?抓到坏人他感到很骄傲。

这一片段,是本次活动的最后环节,按照目标是要让幼儿理解小主人公的性格。但是教师通过提问,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墨菲的“笑”上面,幼儿开始学习墨菲的笑容,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笑容的含义,因此,也没有通过这个笑容了解到墨菲的性格。

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知道,教师需要了解自己设计的活动目标,并清楚自己的提问所具备的导向性,这样才能引导幼儿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在完成活动目标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发展。

(三)活动过程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主要从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比例合适、活动方式与目标内容相适应、师生语言互动有效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活动过程的平均分为8.2分。其中,活动环节时间安排合理这一指标平均分为8.5,师生行为比例平均分为7.8,活动方式与目标内容相适应这一指标平均分为8.2,师生语言互动平均分为8.3。为深入探究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活动环节时间安排

在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大多活动呈现出的是“导人一开展一总结一延伸”的基本结构。而在时间安排上,大多数教师的安排都较为合理,偶尔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如《游子吟》这一活动,各个环节实际时间分配具体如下:

第一个环节为导人部分(5分钟),导人内容主要为幼儿讲述母亲节做了什么,以及幼儿讨论为什么要过母亲节。

紧接着是第二个环节学习诗歌《游子吟》(16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幼儿看图说话: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播放诗歌录音,询问孩子听到了什么。接下来教师帮助幼儿学习认识重点字,最后教师帮助幼儿再次梳理诗歌大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妈妈的爱。

第三个环节为生生互动,幼儿相互讨论母亲和子女之间的爱,如何表达爱(3分钟)。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事情”,二是“你想为她做什么事情”。

最后一个环节为总结环节,教师总结并安排幼儿完成活动(1分钟)。

在本次活动中,第一环节为导人,由于母亲节才过完不久,教师给幼儿4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讨论,一方面幼儿仍有清晰的记忆,知道那天自己做了一些什么事情,由此引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的思考,使幼儿能快速进入教师营造的氛围中,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做好情绪上的铺垫。

第二环节是重点环节,教师先通过出示图片让幼儿思考图上有一些什么,图上的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幼儿理解图片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个环节——通过诗歌来理解图片,通过图片来学习诗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学习。同时,幼儿还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因此教师采用让幼儿“听”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诗歌。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时间安排是比较合理的。

第三环节是拓展环节。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诗歌、理解了诗歌的含义之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对妈妈的爱,并将其具体到某一件事上面,在加深幼儿理解的同时做到了情感的升华。在这一环节教师使用了三分钟的时间,有一点仓促,在“想为妈妈做一件什么事情”这一问题上思考的时间不足。

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用了一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并向幼儿布置任务,使整个环节更加完整。

2.教师行为和幼儿行为比例

采用S-T分析法,对教师行为和幼儿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教师行为占有率略高于幼儿行为占有率(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0次录像课中有8次均为教师行为占有率大于幼儿行为占有率,但教师行为占有率明显高于幼儿只有两次,这表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在增加幼儿参与活动和表达自我的机会。如活动《小蜜蜂找老师》,该活动是一次谈话活动,主要以师幼问答和幼儿讨论的形式进行,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师幼互动较多,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解说部分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自己思考的过程。

3.师幼语言互动

根据弗兰德斯的分析方法对师幼语言互动效果进行分析,在1O次录像课中,教师语言占68.1%,幼儿语言占24%,课堂沉默占7.9%。其中,教师讲授和幼儿回答的比例最高。

如下页表3所示,在lO次录像课中,平均值最高的三项语言类型分别为讲授、幼儿回答问题和课堂沉默,平均值最低的三项分别为批评或维护权威、接纳幼儿情感及接纳采用幼儿的观点。这说明一方面,幼儿园语言领域集体活动依旧以师生问答模式为主,幼儿主体性未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就集体活动而言,教师虽然很少批评幼儿、维护权威,但同时也较为冷漠,缺少对幼儿情感的接纳和其观点的采用。

以《小路上的画》为例,分析可见教师讲授的次数为79,与其他语言行为相比较高。在师幼互动方面,依旧以“提问一回答”的模式为主。在这一个活动中值得肯定的是,教师能够接纳幼儿的情感并对幼儿的答案进行认可。但总体而言,教师在接纳幼儿情感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充足。

分析发现,10次课的教学模式具有一致性,多数为教师讲解、提问,幼儿回答,而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言表达观点的比例较小。教师虽然设计了师幼互动的环节,但是所提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诱导幼儿得出自己需要的答案而设置的,因此难以算作有效互动,也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

(四)活动效果

在总体活动效果这一方面,10次录像课的平均分为7.8分,低于其余几项。为了更好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了4个二级指标,从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教学效果方面,教师能够基本达成活动目标,然而对全体幼儿的关注程度不够。在10次录像课中,大部分教师只能关注到部分幼儿,对幼儿的回答也没有做到全面回复。此外,教师指导的时效性也相对较低,说明教师在对幼儿的指导落实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最后,幼儿的参与度相对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对全体幼儿的关注程度互相影响。教师对全体幼儿关注度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会有所提高;同样,幼儿的参与度高,教师也会提高对幼儿的关注程度。

以活动《小蜜蜂找老师》为例,该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没有苦哪有甜”和“劳动的意义”的含义。教师先让幼儿倾听故事,学生在倾听之后,复述出故事的主人公和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利用图片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认识主人公的性格,从而理解它们的语言。最后,教师请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加深记忆。  师:老黄牛对小蜜蜂说的什么?

幼:(齐答)没有苦哪有甜!

师: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谁能告诉我?

幼:(沉默)

师:老黄牛为什么说“没有苦哪有甜”?小蜜蜂说了什么老黄牛这样回答?

幼:小蜜蜂说“老黄牛,你每天这么早起来耕地,真辛苦”。

师:那现在谁来告诉我“苦”是什么?“甜”是什么?××,请你告诉我。

幼:“苦”是苦的味道,“甜”是甜的味道。

师:(追问)那什么味道是苦的,什么味道又是甜的呢?老师问的,不是一种我们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一种感觉。XX,你知道吗?

幼:甜是蜂蜜。苦是….

师:对,蜂蜜是甜的。蜂蜜是小蜜蜂特别(幼儿回答:辛苦)采集来的,可是却特别甜,是吧。那“没有苦哪有甜”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告诉老师。

幼:苦是辛苦,甜的收获,没有苦就没有甜,没有辛苦就没有收获。

师:(鼓掌)说得真好!那小蜜蜂说“我更明白劳动的意义了”,这里“劳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幼:(齐答)没有辛苦就没有收获!

这一片段,教师采用了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与幼儿共同分析、探讨和理解“没有苦哪有甜”和“劳动的意义”。这两组词语对幼儿而言都比较抽象,因此理解的难度较大。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抓住了故事的重难点,将抽象的“苦”和“甜”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帮助幼儿进行理解。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词语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去理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关注到了回答问题的幼儿,没有对其他幼儿进行关注,而且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教师缺少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因此部分幼儿没有参与到讨论中去,对于目标的达成还略有不足。

三、讨论与建议

(一)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集中教学活动现状分析

从这1O次录像课可以看出,教师在开展中班语言领域集中活动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

1.在活动目标方面

教师能基本做到符合《纲要》《指南》的要求并匹配幼儿的发展程度。但是其可操作程度有所欠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不清晰,部分环节设计不到位。这样会导致幼儿在参与活动时难以领会教师的真正意图,思维偏离活动方向。

2.在活动内容方面

“没有科学性错误”做得最好,这说明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活动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围绕教学目标”得分则相对较低,说明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偏离目标的行为,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到位所引起的。

3.在活动过程方面

时间安排比较恰当,师幼互动相对良好。但是“师生行为比例”评价较低,活动依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幼儿主动表达的机会不多。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出现兴趣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有的教师只关注自己活动的完成,而缺少对幼儿情感情绪的关注,这也是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原因之一。

4.在活动效果方面

大部分教师对于活动目标的掌控较好,最后也基本能完成活动目标,同时,教师也比较注重幼儿的参与度,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师幼互动。这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良好,对待工作态度认真。但教师对全体幼儿的关注程度和其指导的时效性评价较低,教师缺少对幼儿的整体关注。因此,活动结束后,能得到较多收获的往往是那些注意力集中、愿意主动和老师交流的孩子,而其他孩子的活动效果则会较差。

(二)对策及建议

1.充分了解幼儿需求,制订更切合幼儿实际的活动目标

语言活动目标的制订,需要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了解幼儿现有的程度,预测幼儿受教育后能够达到的程度。如果目标设置较低,幼儿容易因为觉得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若目标设置过高,则可能导致幼儿由于压力过大而拒绝接受。设置教学目标,应尽量避免随意的、笼统的、不完整的表述,应当用简洁清晰但完整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活动目标,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思维更加清晰。此外,制订活动目标应将幼儿作为主体,尽量使用可以观察的行为的动词,而不是抽象的词语。

2.反复推敲演练,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的确定,不能只看教师的个人喜好,也不能仅仅根据所谓的“教材”“模板”,而应当考虑幼儿的整体情况和发展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在活动之前就向幼儿提出问题,搜集幼儿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和可接受程度。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做到充分尊重幼儿,内容也应当是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合于幼儿开展的。

3.提高幼儿参与度,加强师幼互动有效性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注重全方面地观察幼儿,关注全体幼儿的优点和兴趣点,在活动过程中恰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在师幼互动方面,教师不能只关注幼儿发言人数等外在表现,更应该着重注意幼儿在与教师互动时的真实情感情绪,了解幼儿所关注的事物,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对有问题的幼儿给予启发,尽可能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

4.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有效设计活动环节

由于幼儿的精力有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教师更应该注重活动的效率。教师在准备活动的时候,应当做到对各个环节心中有数,比如时间的分配,导人环节如何能快速但有效地进行;中心环节应当有多少时间,完成哪些目标;总结环节应当怎样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延伸环节又该如何,等等。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不能单纯地为了讲解而讲解,将各个环节机械地分离,而应当做好衔接工作;最后,还应当注意衔接时候的时间利用,避免时间上的浪费。

5.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学技能培训

虽然一次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教师对一堂课活动时间、节奏的把握,影响着幼儿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注意力集中程度、可接受程度等。因此,对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信通过如何在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评价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