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在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在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尽管我们知道,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课程,语言主要不是通过集中教学活动而获得的,但集中的语言教学活动还是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无法摒弃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尽管我们关注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但总会发现一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被“忽略”;虽然他们不是大多数,但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需教师精心的营造、深情的唤醒与热情的激励。
一、为什么会有孩子悄然静坐
在园内一段时间的听课研讨活动中,我开始注意到了兼课班级自始至终静坐的那几个孩子,幼儿6号、13号、17号:文静、内向、沉默,始终一言未发;20号:神情漠然、懒散,索然无味地呆坐;3号、7号:胆小、怯懦、怕羞,不敢主动举手;这六个孩子没有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也没有给老师增添任何麻烦,但是可以断定: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自身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除了个别孩子天生“低调”,不爱表现;多数幼儿退缩行为是因为个性以及心理层面的原因造成的。父母的过分溺爱、迁就和照顾,给孩子过多的生活限制,使孩子性格内向、意志脆弱。他们一见到生人就手足无措,显得胆小、被动,更不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我。一旦犯了错误或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这些孩子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得怯懦而犹豫、自信心不强。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倾向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将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胆小怯懦缺乏自信的孩子是需要关注、干预的。只有及早发现,及早纠正,才有利于幼儿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在语言教学中,让那些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孩子回到语言教学的“活动”中来,不仅能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而且涉及到儿童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
二、精心营造宽松的集体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或是一个不良心理品质的纠正,在集体活动中完成的效果会大大优于喋喋不休的个别说教。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任务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往往会大大增强其自信心,当再度面临问题时,就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因此,要解决幼儿“敢于说话”的问题,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班级集体,使幼儿在这个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舒心、欢愉、无拘束。
一般来说,老师们总感觉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是矛盾的。提到个别教育问题,往往会丢掉集体教学,浪费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去与几个“不敢说话”、“不善交流”的孩子“纠缠”。其实,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在沉闷、压抑气氛中是不可能出现孩子们的积极与活跃的,特别是性格内向,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孩子。相反,在非常活跃的群体中,在一种非常宽松的气氛下组织的学习活动,即使是那些处于封闭状态的孩子,也会释放出热情来,也会产生某种交流的愿望,甚至出现“奇迹”。
在我的语言集中教学活动中,从不试图让那些“爱说话”的幼儿少说几句,腾出时间让其他孩子发言。正相反,我继续鼓励他们去“畅所欲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我认为这时候教师要做的是注意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的“动静”,悄然而有意地关注他们。当他们的情绪被集体气氛鼓动起来的时候,教师立即以极大的热情鼓励他们,深情唤醒悄然静坐的孩子,例如:自编有趣情节《红帽子》,我假装戴了一顶红帽子,然后夸张地吹一阵风“呼——”“咦!我的红帽子呢?”东张西望,四周找找,一幅“真不知道”的模样,神情夸张,表演逼真。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能说会道”的孩子你一句我两句编得热火朝天,“小狗捡到了,当碗装肉骨头了。”“小鸡捡到了,放在河里当小船”…….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整个集体的氛围轻松、愉快、热情高涨。在这种自然、有趣的集体气氛中,每位幼儿的情绪都深受感染,我特别注意那几个静坐不语的孩子,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暂时忘记了“平时的自我”,也争着举起了小手。“小猫捡到了,这顶红帽子真不错,我把它当摇篮吧!挂在两棵小树上,谁知风一吹绳子断了,红帽子不见了……”这就是最不爱发言的7号幼儿编的情节。热烈的集体活动的“热度”使幼儿的心理受到牵引,教师的深情唤醒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峰体验”,体验快乐的愿望是他们突破自身性格的局限,浑身洋溢着参与的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愿望。在这个时刻,平时沉默的幼儿也会感到坚强自信,善于表达,更具有创造性。
三、热情激励胆小怯懦的孩子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偏爱”那些“不善言谈” 、胆小怯懦的孩子,用自己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言,热情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绝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表现欲。
特别有效的是运用体态语,通过举止神态传出的热情,感染幼儿,刺激其兴奋。有时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对幼儿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如竖起大拇指,高度惊喜、赞叹地直点头,有时故意忘记、背错、拍拍脑门,假装冥思苦想。有时即兴模拟,假装我是奶奶,咳咳嗓子说句:“乖孙子,太棒了!这么难的问题也会呀?”同时表现出膛目结舌的惊讶。这些独特的形式,新鲜的模拟,充满情趣,营造了一种完全放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吸引了每一个孩子。那些胆小怯懦的孩子,热情也会被完全地释放出来,在集体氛围的感染下也充分地动脑、动口,活跃起来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技巧,把内容易答的问题让给这部分孩子,并及时肯定、鼓励,让胆小怯懦的孩子多次尝试成功的体验。如“故事中有谁呀 ?”只要答对一种,就给予肯定;只要大声、响亮、不胆怯就表扬。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让幼儿互相讲讲、议论,再回答。开放式的问题,则让幼儿积极动脑,畅所欲言,没有统一答案,不管孩子们的方法多么幼稚可笑,也要用赞赏、信任、惊讶的目光,让他们消除顾虑,充分展开思维。有时因教学需要,问了一个不好答的问题,要马上换角度,多侧面地启发思维,谆谆善导。如:看图讲述活动《兔子搬家》时,被集体气氛所感染的13号小朋友也举起了小手。我很欣喜地叫了她,结果她马上面红耳赤,不知如何回答“兔子是怎样搬家的?”这样一个空洞而不明确的问题。这时,如果很快换一位幼儿替她作答,她一定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此我马上换一个角度,用轻松的语气,提示她看看图上小兔的模样,满头大汗,“这几只在抬什么?”“那只呢?”这样一问,她马上答出“这四只兔子在抬桌子,那只兔子在搬椅子。”老师在集体中对她肯定的评价,小同伴们热烈的掌声,让她低下头,红着脸笑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次回答问题的成功,让她增强了自信心,变得活泼、大胆起来了。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是朦胧、肤浅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言语、行动来认识自己,从老师、同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有意识地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肯定,唤醒了这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带动其他幼儿来注意和接纳这些暂时不善言谈的小伙伴,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可爱温暖,尝试到表现自己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和进步。
在语言教学中,调动那些悄然静坐的孩子的积极性,诱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让他们在语言交流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到乐趣,这是“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由于我在语言教学中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取顺应幼儿学习心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悄然静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孩子明显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原来在课堂上爱沉默的幼儿还能积极动脑,举手发言,大声回答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这部分孩子的进步,又使群体更加活跃起来,使得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信通过如何在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