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研究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研究,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同伴言语交往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幼儿获取经验的重要方式。本研究拟通过幼儿园游戏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动态研究,了解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本真”世界。
一、研究的概念界定
借用朱智贤的定义,研究者对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界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口头语言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当然,有些交往中不仅言语参与其中,还有其他的交往中介,比如动作、表情等非言语交往行为,对于难以界定其属于言语交往还是非言语交往的行为,本研究的处理方式为:只要一方的言语行为引起了对方的言语反应或行-为反应,改变,就界定为双方之间发生了言语交往。本研究中对一次独立的言语交往的界定,依据交往者、交往主题两个因素来确定,其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一次独立的言语交往就界定为结束,另一次独立言语交往便界定为开始。具体界定如下:
1 言语交往的主体(两个幼儿或者以上)同时在场。
2 言语交往事件有一定时间限度,交往者在一定的时段内进行着连续的言语交往,一旦出现中断,且中断超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度(5分钟),无论言语交往的结果如何,先前的这一言语交往事件就界定为结束。
3 言语交往事件有其自身特定的背景与主题,正是这种特定的背景和主题构成了特定的言语交往内容,如果言语交往的特定背景与主题发生变化,那么先前的言语交往事件也就相应地以此为标志而界定为结束。
二、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对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记录,具体方法如下:
1 观察法。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研究现场,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记录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采取日记性描述方法(事件取样),收集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案例以供分析。
2 访谈法。在观察法的基础上,研究者主要通过非正式的个人访谈来了解研究对象,为研究提供充足而深入的背景资料。由于幼儿教师对班中的幼儿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因此访谈对象也包括幼儿教师。
(二)研究的设计
1 研究对象。本研究拟了解幼儿园大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同伴言语交往,为此,研究者随机选择三所幼儿园,采取整群抽样和目的性随机抽样对三所幼儿园四个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进行研究。
2 研究时间。本研究正式观察时间为两个月,具体的观察时间为:每个班各观察半个月:正式进行观察记录的具体时间是幼儿的游戏活动时间,包括早晨入园时的幼儿晨间自由游戏时间(7:40~8:40)、幼儿一日活动的自由游戏时间(10:00~11:00)和下午离园前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4:00~5:00),确定这样的研究时间是因为追踪探究的基本原则就是假定某些东西是持续的。关注这种持续性会产生在孤立状态和短期内不能发现的事情。
3 研究资料的编码。通过预观察,研究者界定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言语类型包括:陈述言语(针对外界事物和表述自身立场等),分为肯定陈述和否定陈述:疑问言语;祈使言语,分为命令、要求言语,请求、恳求言语,安慰、劝告言语和询问、建议言语:表态言语(针对同伴的要求和行为表现等),分为认同、肯定言语,赞赏、表扬言语,反对、否定言语,讽刺、挖苦言语,威胁言语。其中对于谢谢你、不用谢和对不起、没关系之类的礼貌言语交往,因为模式比较固定,在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故研究者不再把它们单独划分成言语类型,当观察到幼儿同伴间这样的言语交往的时候,也不对这样的言语交往进行记录和分析。
根据言语的感情色彩和言语本身所表示的语气,把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言语性质划分为三个维度:积极言语、中性言语、消极言语。言语策略分为一般策略、强制策略、亲社会策略。
(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将采取日记性描述方法(事件取样)收集到的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案例,进行逐步的分析和编码。研究者通过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下表是研究者在幼儿园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的情况,共收集有效的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事件492件,交往语句2001条(见图一)。本研究的统计分析是基于对这些事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类型使用的概况与原因分析
图一显示,在大班幼儿的同伴言语交往中使用的言语类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肯定陈述>命令、要求言语>疑问言语>否定陈述>询问、建议言语>请求、恳求言语>反对、否定言语>讽刺、挖苦言语>认同、肯定言语>威胁言语>安慰、劝告言语>赞赏、表扬语言。
研究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大部分原因是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在幼儿期间幼儿最初掌握的就是陈述句,在整个学前期简单的陈述句是幼儿使用的基本句型①。因此,幼儿园同伴言语交往使用的肯定陈述言语类型的频率最高。而有些言语类型的使用频率较低,也是由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或环境因素决定的。比如,安慰、劝告类型的言语之所以使用的频率较低,研究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在整个幼儿期间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还是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因此幼儿并不能很好地进行移情和观点采择,所以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之间的安慰、劝告类型的言语发生得较少:二是当幼儿出现需要安慰和劝告的情况下通常会有幼儿教师的介入,幼儿教师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同伴之间发生这种类型言语交往的可能性。
(二)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性质使用的概况与原因分析
图二显示,在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过程中,使用的言语的性质以中性言语为主,其次是消极言语和积极言语。
结合言语性质划分的维度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幼儿使用的言语类型和它具备的言语性质存在着很大的相关度。既然幼儿的肯定陈述类型的言语使用的频率最高,那么相应地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的性质更多地也就体现出一种中性的言语性质。而消极言语的使用多于积极言语,研究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幼儿与同伴言语交往的社会技能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想法为主。
(三)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策略使用的概况与原因分析
图三显示,幼儿在同伴言语交往中所采用的言语策略以一般策略为主,强制策略和亲社会策略为辅。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与幼儿的言语发展和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幼儿的言语发展决定了幼儿使用语言的类型多为陈述句,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情绪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在同伴言语交往的过程当中,以自己的要求为中心,不能很好地采用积极的言语、亲社会的策略进行言语交往。
(四)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
的性别差异与原因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因为研究采取的是事件取样法,因此男女幼儿言语交往的比例并不一致,男幼儿的言语交往1105次,女幼儿的言语交往896次。因此,在对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采取了随机选择的方法使得男女幼儿的发起次数均为896次,然后在此基础上比较幼儿的性别和言语交往中各个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
1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类型使用的性别差异。在男女幼儿和言语类型使用的独立样本T检验中,p=0.684,研究显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即在大班幼儿言语交往的过程中,男女幼儿的发展水平是类似的。
2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性质的性别差异。在男女幼儿言语交往中使用的言语性质中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0.085,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男孩使用的积极性质和中性的言语均少与女孩,在消极言语方面,男孩使用言语的性质显得更有“攻击性”。
3 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中言语策略使用的性别差异。在男女幼儿使用言语的策略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但男孩在强制策略的使用上略多于女孩。如同麦考比和杰克琳(1980)发现的那样。6岁以下儿童的攻击性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的攻击性显著地高于女孩,而且这种差异既存在于身体攻击之中,也存在于言语攻击方面②。女孩在言语交往中比男孩表现得更好,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何在,结合对幼儿的自然观察和对文献的分析,研究者认为,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和同性同伴交往,这形成了男女幼儿不同的言语交往的文化氛围,在各自不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幼儿形成了各自的兴趣和行为特征。例如,男孩的游戏群体更大,更多时候是在公共场合中游戏,较少受成人的控制,并且男孩游戏更加粗犷,身体接触多:相反。女孩同伴交往更多强调一种合作和语言交流。这和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还有研究者认为,女孩更善于通过彼此间的言语交流、沟通和协商以达到合作的目的,而男孩间的合作则更多地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言语交流相对较少。
四、研究的一般结论
在幼儿园游戏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使用的言语类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肯定陈述>命令、要求言语>疑问言语>否定陈述>询问、建议言语>请求、恳求言语>反对、否定言语>讽刺、挖苦言语>认同、肯定言语>威胁言语>安慰、劝告言语>赞赏、表扬语言。其中肯定陈述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安慰、劝告言语和赞赏、表扬语言使用频率较低:使用的言语的性质以中性言语为主,其次是消极言语和积极言语:所采用的言语策略以一般性策略为主,强制策略和亲社会策略为辅;言语交往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幼儿在消极言语的使用和强制策略的采用上略多于女幼儿。
相信通过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言语交往研究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