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互联网>

如何让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

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让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让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正常情况下,三岁的儿童可以掌握一千个左右的词汇,五到六岁可以掌握三千个左右的词汇。学前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所以,这时,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情境,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巧妙对接将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拓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游戏教育的意义早为幼儿教育所认同,所以许多幼儿园,更多地注重“手”的训练,而忽略了“口”的培养。动手,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动口,更能激发大脑发育。所以,语言训练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幼儿的动手操作,而忽视了动手与动口的同步练习及培养。

2.没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语言的训练。语言的训练是要有一定环境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愿望,将听、说、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时,幼儿园教育怕出安全事故,很少带孩子与自然和社会直接交流。这就使儿童的生活经验缺乏,从而导致语言刺激的缺乏,学习语言的欲望不强。这些最终会让孩子们失去了语言的社会基础和许多语言刺激,失去了许多丰富语言的机会。

3.对文本的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意性太强,有的甚至不知幼儿教育的文本为何物,这样一来,幼儿语言的训练就又少了一个凭借。

笔者重点想就第(三)个问题作些说明。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文本对接的策略

1.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培养幼儿听和说的习惯,不应忽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渗透对语言教育的思考: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认真贯彻“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课堂教学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幼儿园孩子主动学习,语言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是对学习资源探究、综合、抽象的结果,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要渗透在潜移默化的语言思维中。如何强化语言教育的理念?

首先,教师可以用言语刺激观察幼儿在语义层面上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指导。例如:听口令做动作,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出“我请小朋友扮小兔”的指令,儿童听着老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反应:兔子正要跳,小兔子准备跳,小兔子不跳了等等。还可设计听指令做事情,教师发出一系列指示,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操作程序。还可以通过故事寻找图片,听故事把故事重排程序,激发孩子们对语言的敏感度。

其次,非言语刺激。儿童每天都会有实物、动作、行为、场景、图画、声音、符号标记等方面的刺激,激发孩子用语言表达能感觉到的东西,这也能够有效地组织孩子发展语言,训练表达能力。观察讲述、听声音练表达、操作讲解具体措施的实施,会对孩子的语言能力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下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设计专门的活动,来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

2.改进语言训练的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语言教学内容中的图片和声音并存,使静态文字动起来,让语言训练具有动画般的趣味性和游戏性,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去接受语言信息,语言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的教学。对幼儿来说,诗歌散文鉴赏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画面,在视频上展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一朵朵美丽的菊花盛开,银杏黄,枫叶红,水果熟,糖炒栗子香诱人,秋叶缓缓掉下来,人们忙于采摘……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儿童的注意力被吸引,能积极倾听与表达,引导后,让学生把所看到的秋天情境告诉大家。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内化文本;这样的课堂,有声有色,孩子能充分感受散文表现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

在语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提供幼儿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意义识记能力;能拓展孩子的词汇,为儿童的词汇扩展提供一个语音与图景相结合的教育条件,尤其是那些表意复杂抽象的词句,往往通过特殊情况的动画来表现这个词的含义更具形象性,有助于儿童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电脑动画能把美术、音乐融为一体,通过黏合、夸大典型手段创造神奇的事物、场景、人物,这些形式和内容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感知和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总之,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掌握儿童学习语言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习,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儿童语言更会健康发展。

相信通过如何让幼儿语言教育与文本的巧妙对接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