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幼儿语言教育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幼儿语言教育,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刺激特别敏感,并有一种强烈的学习说话的积极性。因此,他人的语言就成了幼儿学习的对象,而且多以模仿的形式出现。这种语言模仿最初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模仿的渠道甚为广阔,如与成人或同伴交谈,倾听他人之间的交谈、影视广播中角色间的对话以及主持人的语言、广告语等。由此可见,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来说,一日生活之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升教育意识,为幼儿创设和谐、多元的语言环境,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资源,让幼儿在最自然、最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运用和发展语言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
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指的是一种充满安全感,温馨、愉快、可以自主活动的环境。这样的幼儿园环境,对于3~6岁的幼儿尤为重要,他们可以找到家的感觉,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发展语言能力。’
1.注重个体交流
幼儿的语言发展尚处于不完善阶段,且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小班幼儿,由于入园初可能存在适应不良等情况,还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所以这时要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注重与幼儿一对一交流,做到与每个幼儿交谈,在不同的环节和场合交谈,从中了解每个幼儿听说能力的现状,引导幼儿产生安静听、敢于说的愿望。其中尤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1)善于捕捉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幼儿关注的焦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经验,所以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兴趣,把握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区角活动时,幼儿最喜欢边玩边说话,这是教师正面接触幼儿的最好机会。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幼儿一起交谈,可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只要教师对每个幼儿都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幼儿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就、能建立有效的语言交流。当然,教师和幼儿个体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很多,教师要善于捕捉,随时进行。午餐后休息,可以聊聊;洗手穿衣时,可以聊聊;看节目、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幼儿思考;外出时与幼儿散步、游公园,可见事论事,话题要平常自然,如:“你早饭吃了些什么?”“今天,谁送你来的?”“你的好朋友是谁?”“星期天,爸爸妈妈带你到哪里玩?”总之,只要和幼儿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
(2)善于把握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幼儿的语言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既有年龄差别,又有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了解、掌握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有个叫宜宜的幼儿接受亲人关爱、呵护较多,入园初期特别抵触,常抱着毛绒小狗躲在角落里,闭口不语,甚至独自流泪。教师了解到小狗是他在家庭中的特殊语言,就常常抚慰他、顺应他,和他聊聊小狗的话题,终于,一段时间后他身心放松了,愿意来园了,开口的次数也多了,对小狗的依恋也正常了,现在无论是口语表达的积极性还是性格发展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注重集体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适应能力逐渐增强,除了和教师的个别交流外,集体活动也逐渐增多。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其社会性发展刚起步,大多惧怕在众人面前单独表述,同时还没有建立起倾听他人回答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而且语言正处于简单句阶段,对语言的理解是即时性和直接性的。所以教师要避免过长的表述,应采用集体对话法,鼓励人人听,人人开口。教学中多出现“简单的疑问句形式”,如“小朋友一起告诉我”等形式的语言。同时“问题要具体”,如“小兔的耳朵是长长的还是短短的?”……
可见,教师应注重创设语言心理环境,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幼儿没有压力,没有自卑,心情舒畅,有话敢说。
二、创设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
学前儿童处于言语发展的迅速时期,实际说话时往往用词、发音不够准确,但与生活有关的、已经历过的或带有很大情境性的内容往往能引起他们说话的愿望。与成人相比,幼儿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因此,幼儿语言的发展和训练适宜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特别要把握以下几个日常生活中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
1.常用儿歌学说话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环节如洗手、如厕、脱衣、进餐等可以编成儿歌,既有利于养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又可以让幼儿感知生活中必需的简单的常用语言,帮助幼儿学习说话,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几字一句的儿歌是幼儿习得语言的良好媒介。儿歌是民间文学和幼儿文学的一种类别。它专为幼儿创作,其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易于幼儿理解。同时它对纠正幼儿语音、丰富词汇很有帮助。在学儿歌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听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注重让幼儿积极活动身体,通过肢体语言带动动脑、动口,充分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使幼儿逐渐学会运用语言。
2.巧用动画片学说话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不难发现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对幼儿的口语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能训练幼儿倾听的技能。众所周知,动画片集美术、音乐等于一体,有夸张而典型的动画人物。相对于单一的听故事或看故事,这种视觉冲击更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动画片的情境下,幼儿通常会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形成有意识倾听的技能。
(2)能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动画片经常会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境的改变而展现各种成熟的语言,这对幼儿正确感知和理解新词汇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常会有意识地延时模仿学习这些词汇,使它们变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基于上述’两点,教师应该关注动画片,可以有选择地为幼儿购买动画片。一般内容有两类:①趣味训练类的,如《天线宝宝》、《蓝猫淘气三千问》。这类动画片形象生动夸张,题材贴近幼儿生活,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便于幼儿学学、做做、说说。②文学欣赏类的,如《小贝流浪记》、《阿笨猫》等。这些故事大多以母爱、情感为主线,符合幼儿的依恋情结,也是幼儿所喜欢的内容。当然,考虑到幼儿的年龄,要注意用眼卫生,观看时问不能太长,且与影视媒体要保持适当距离。
3.活用故事表演学说话
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幼儿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是依靠动作、形象、符号三个不同的水平输入信息,形成表象。所以,故事表演也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的契机。如通过欣赏教师表演一观摩哥哥姐姐表演一人人参与表演,幼儿感知、模仿了《小小猫睡觉》和《拔萝卜》等简单的故事,接受了非语言手段和语言手段表达的丰富信息,其口语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
4.善用区角活动学说话
学前期的幼儿以小组学习、个别学习为主,所以区角活动是幼儿游戏学习的重要阵地。同时,活动区是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幼儿在这里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松弛和愉悦。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各类听、说、读、讲的语言区角环境,在适宜的语言刺激中,在宽松的氛围中,让幼儿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得到语言的练习机会和迁移运用。如在“娃娃家”的大门上装一个“门铃”,门铃虽小,却引发了幼儿学发门铃的声音,产生相互招呼、做客问候的语言和情节。又如“娃娃家”里有摇篮,幼儿听听背景音乐,摇着篮子,一些好听的句子就自然产生了,有的会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的会说“摇啊摇,小兔睡觉了”,非常优美。再如情境性的桌面木偶,幼儿在摆弄玩耍中动手又动脑。图书角更是探索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角落,可以投放各种图书。在这里,教师和幼儿或者几个幼儿同看一本书,或者一个幼儿自己看书,而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由于是三四个人的插入式交谈,教师与幼儿置身于自然、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不需要机械的记忆,没有了集体教学的约束,更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所以,广大教师应不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有效途径,营造支持性的环境,促使幼儿敢说、爱说、会说。
相信通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待幼儿语言教育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