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大学生活>

用儿童的方式设计儿童的教育,于“严谨”与“不严谨”之间游走的老牌名校校长

有人评价道:“严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严谨。”

这位人如其名的人物正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校长,是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的严瑾,也是本期中国教育电视台与科大讯飞联合出品节目《校长来了》的严瑾。

2010年,严瑾开始正式全面接管拉萨路小学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从前任校长周荣华手中接过教育的接力棒。刚刚接手作为老牌名校的“拉小”,严瑾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将拉小打造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校?

带着这个问题,严瑾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实践,往往是学生坐下课堂上听,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昂扬。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但凡细细回顾就能发现,这种缺乏互动、缺乏关系的教学现场,教学效果往往是枯燥的、乏味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严瑾”之中打破常规,既能够符合国家对于教育教学的规定,又能在方圆之中赋予变化与灵动呢?

严瑾在《校长来了》节目中特别提到“学程周”的课程设计。”学程周“是拉萨路小学创造性提出的基于特定主题、为期一个星期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课程当中,学生们不需要带课本,不需要每天背着重重的书包,也不需要围着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团团转”。

因为在这一周当中,所有学生的任务都只有一个。例如,在“读城学程周”,老师们希望学生们走到南京市的各大名胜古迹身边,到博物馆、老街巷当中去,品读南京市的城市风味与城市节奏,去找寻城市的历史印记与城市的独特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根据学习目标,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学习,并最终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这样打破常规的学习设计中,学习的时空场域不再局限于校园这一单一场景,而是触及到了知识发生、延续、传承和再现的现场。

“亲近自然”“认识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面对一个个不同的主题,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自主,在不同课题下完成一个个小研究。

在“学程周”的课程设计中,可以看到,学生时代的孩子们喜欢在“玩中学”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关注。

以往,教学改革所关注是仅仅只是如何提升老师的质量和教学的水平。这样的教学改革在初期确实能提升学校的教学,但能够长期稳定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吗?

严瑾渐渐发现,改革方向上存在的偏移应当值得被关注。在《校长来了》节目中,严瑾说道:“当我们把改革的着力点由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我们发现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学程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课堂教学的大力改革,也是严瑾出于“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吸收知识?”“知识学习的方式如何让更有趣?”的实践探索。不少小朋友在这样的活动中,完成了从胆怯生涩、自我,到表达能力提升、合作意识强化、分享意愿显现的转变。

“学程周”的课程设计还体现了对学习延续性的考量。

严瑾认为,仅仅对学习方式予以关注是不够的,还应当注意到学习的历程,注意学习的延续性。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拉小每学期都会开展“学程周”,但对于不同学生,“学程周”的预期目标有所变化。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感受自然、关注自然,体会与自然的共生共处是主要目的,而走进社会、体悟家国情怀则是面向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

不割裂、不生硬,随着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适时改进变化,是严瑾对于教育改革的新目标,将学习融入到不同年级的全过程,是严瑾对“学程定制化”的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历程的规划。

在拉萨路小学校园中,有一棵神奇的“五子树”,五根枝干发端于同一个树根。严瑾在《校长来了》节目中说,她很喜欢这棵树。它不仅代表着不同学生的差异,也代表着学生的共性特征。

她说,园丁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棵“树”,又要尊重每一棵“树”的不同,从“树”出发,为“树”考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