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教育问答>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

中专,也叫中等专科学校,我们这儿有幼师、中师、煤炭学校、财经学校等,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喜欢读中专,而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当时在社会上,尤其在广大乡镇农村中学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流学生上中专,二流学生上重点高中,三流学生上普通高中,四流学生去复读,五流学生去南方打工。为什么有些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招生政策所决定的。

高中资源少的限制,那时高中生都很少,县一中每年才收100多人,分到每个乡镇也就一两个顶尖成绩的学生才能考取。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被迫无奈只好考了中师中专。不像现在,高中学校多,招收学生多,高校招收人数逐年递增,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上了高中,极少数学生上了中师中专,一部分学生上了高职学校,学习周期短,工作好找,有的热门专业工资很高,成为所谓的蓝领阶层!

学生及其家庭眼界的限制,那时代,特别是农村孩子,家长好多是小学毕业,又没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没有更多的资讯让他们了解外界的世界,只知道考个中等专科学校,由国家分配工作,成为国家工作人员,是特别荣耀的事,有的家长甚至分不清中专、专科和本科的区别,所以来自家长的指导性意见几乎没有,都是学生凭着改变自身命运的单纯想法,上了中专。

校的强力支持,那时评比一个初中学校的优劣,把学校能考取多少中专作为衡量学校的重要依据,所以不少学校,从校长到班主任,甚至任课教师,都把考取中专作为改变孩子命运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不少成绩优秀的孩子当然瞄准中专。就这样,一大批成绩优秀,怀揣梦想的学生,像今天考大学一样向着中专发起了冲刺,如今,好多人已经老了,一代人的芳华!

巨大的城乡差异。当时的城市人,拥有城市户口,吃供应粮。农村人,用友农业户口,种地还得要上缴农业税,农闲时节,还有很多繁重的土方工程。城乡壁垒还比较严重,城市人可比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福利待遇。读个中专就是鲤鱼跳龙门,一上中专,立马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对广大农村初中生和他们的家长诱惑力很大。

中专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当时读个三年中专后,国家统一包分配,端上“铁饭碗”,成了“国家人”,这是很多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事。当时普遍对学籍管理较松,有的学生为了考上中专,初中能读五六年。读中专家庭开销相对较少。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家庭普遍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的家庭子女多,负担更重。读中专费用较少,尤其是师范类学校还有补贴,能给家庭减少负担。

大学录取比率低。当时大学少,录取比率又低。一所县城重点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多的也就在百分之三四十。普通高中考上的就更少,有的全校一年只能考取一两个。这么低的录取率让很多家长望而生畏,尤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当下能考上中专,还不如上中专,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心态。

一句话,是历史造成的!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总录取率可能就是1%!后来逐年增加,但估计每年平均增加1%!所以,高考的录取率是相当低的的!恢复高考大约两年后,湖南大学取消了初中毕业考中专,直到1983年恢复高考。中间5年是高中毕业考中专!中专也在高考中录取。含中专的总录取率也只是百分之几。本人就是1982年通过高考考取师范的。那时生产不发达,经济也比较差!农村家庭,维持生计,就像老牛负重一样。如果能早减负担,那真是喜从天降!

政府号召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的孩子到手就是材!那时初中考中专,只有第一年要拨粮,以后是不要拨粮的!换言言,这个孩子就已经“吃国家粮”了,毕业后分配工作。如果考师范,国家还发生活费。像本人读师范时,每个月学校发17.5元菜金(学校内部使用的菜票,即生活费)和三十二斤米的饭票。

(当时的实习工资只有24元一月)。没有用完的部分,假期发全国粮票和现金回家。所以要搞清楚,不是“20多年前,成绩优秀人初中生喜欢读中专”,而是农村孩家中条件有限,无力送高中,被迫读中专!当然也有极个别富家子弟由于跟风,也将自己成绩优秀的子女送去读了中专!但这比例并不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