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上幼儿园,要不要告诉老师孩子是孤独症?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怕告诉老师孩子是孤独症后,学校拒收,或班级拒收,遭到排挤,被“扣帽子”等等。
但是考虑到孩子长久的学习发展,专家建议:
“要和老师讲实情!”
为什么要和老师讲实情?
把孩子的情况和老师如实说明,不仅可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帮助,还可以获得周围人的理解和关照。
无论何种孤独症的孩子,在社交上都会存在一定问题,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往往会出现交流方式错误。比如需要和人打招呼时,有些孩子兴奋起来会直接用肢体语言沟通,可能下手比较重,最后演变成打哭一个孩子;或者是不懂得分享一个玩具,出现争抢等问题。结果引起其他家长不满,严重者最后被赶出学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家长和孩子都会受到二次伤害,更加痛苦不堪。
与其这样,不如提前和老师打好招呼,跟老师讲孩子具体有哪些症状,把具体问题呈现给老师。这样老师就能对孩子多关注一眼,提前把这种情况避免,才是最佳选择。家长和老师如实沟通孩子的实际情况,就可以迅速解决问题,利于孩子顺利就学。
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顺利度过,特意跑到学校和老师说了孩子的情况,希望老师在学校能多多关照。
这个孩子每天吵闹、发脾气,还喜欢打人,当老师了解到真实原因后,对孩子开始变得特别耐心,每次在他发脾气的时候就抱着他,带着他去办公室一起听音乐一起画画。
这样不知道坚持了多久,孩子慢慢开始有了变化,至少每次想发脾气的时候看见老师就会控制自己安静下来。
有一天,孩子突然跑到办公室送给老师一幅画,画上是一个大姐姐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旁边还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着:祝老师每天幸福快乐。
老师一下就哭了,她说她教书这么久,那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如何与学校老师正确沟通?
为了让孩子多一点进步,家长要和老师保持联络,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特征和有效处理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方法,使孩子可以比较快的稳定下来学习。
1. 详细告诉老师孩子的性格特点
比如:性格温和、友善、内敛、慢热、敏感,在陌生环境里有些胆小。
孩子是一个视觉优先的学习者,习惯“看懂”;因此,对于书面知识的学习,他需要“多演示、少讲解”来进行更好地理解。
孩子目前的语言特点具有一定阿斯伯格特质,爱用短句表达,也更容易理解短句;他的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和手脚协调能力略弱,目前控笔、握笔容易有误,跳绳练习较吃力等。
2. 预判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家长可以提前向老师说明需要哪些帮助,比如:
● 熟悉环境。开学第一周,告诉老师需要有人带孩子熟悉学校环境,比如哪里上课、哪里如厕、哪里接水喝、哪里自由活动等;开学第一个月,尽可能安排孩子坐在离老师近一些的位置,以减少专注力涣散的几率。
● 完成要求。若孩子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需要老师尽量用简短、直接的语言,温和而明确告诉他“做什么”,避免重复要求他“不做什么”,否则他会更加不知所措,并且非常焦虑。
● 遵守纪律。若发现孩子上课东倒西歪,需要老师近距离温和地提醒他,如“坐端正、看黑板、听老师讲课”等。
● 克服敏感。比如孩子的听觉有些敏感,尤其对他人的说话语气和声音非常敏感、对他人不愉快的语气容易感到巨大的焦虑,并且持续焦虑很长时间;因此,老师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
当家长把孩子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日常习惯详实地告诉老师后,老师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照顾好孩子的学习生活。
3. 尽量给到老师一些建议和方法
毕竟幼儿园老师不是专业的特教老师,当孩子遇到突发情况时,仅有耐心和爱心也许还不够,更加需要专门针对孤独症孩子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所以,家长需要把平时适用于孩子的方法和操作告诉老师,给老师有效的建议后,以便老师能够按照有效的方式去实施。
其实很多父母都将“孩子是孤独症”这个事实视为自己难以启齿的隐私,总是害怕那些来自别人的偏见以及不理解。
但偏见更多来源于无知,我国目前并没有全面融合教育的土壤,也特别缺乏人文关怀。虽然逐渐在变好,但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融入这个社会,第一步就是勇敢地让大家认识并接纳孩子。如果我们能够真诚地向身边的人坦言自己孩子的情况,或许在这条路上,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善意和帮助。也希望社会能够进步,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和每一位家长都要努力发声,让世界更接纳,更包容,让孩子更好地融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