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整理发布:从幼儿园到读研,学生会被进行无数次的家庭背景调查,从家长的工作单位、年收入、学历,到房产证的面积、车辆型号,学校基本可以做到“无孔不入”。
由于家庭背景调查涉及到很多家庭隐私,也容易触碰到个别家长不想让人知道的一面,所以家长对此是比较反感的。很显然,研究生在被问到类似问题时,也十分抵触。
一位研究生大胆发问:为什么导师喜欢问学生家境?
一位研究生在网上大胆发问:为什么导师喜欢为学生家境?这名研究生表示,自己遇到的两位导师都曾细致地问过她的家乡、父母的工作、家境如何,而他的同学也曾经被问到过。
虽然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身为导师这么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家境,难免让人心生疑惑:难道导师是个势利眼?也容易让新生反感:我家境什么样跟你也没关系,你问得有点太多了!
不过显然研究生内心的这些情绪是不敢在导师面前显露出来的,所以才会来网上一边发问一边吐槽。很快,就有一位热心的网友很认真地对此进行了回复,同时还加入了个人经历。
这位网友自称是一位硕士生导师,他也会问自己的学生同样的问题,目的不是高看一眼家境好的学生,更不会低看家境差的学生,而是想知道这个学生是否需要补助、需要格外照顾。
在他的回复中,笔者抓到了两个重点,一是读研是真的费钱,所以即便是自己工资不高,也尽可能不让学生自掏腰包。二是自己除了带学生读研,还会很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
同时他还表示,他的研究生并不会因为家境好坏、不会因为原生家庭,就影响读研期间的成绩,更不会影响日后的读博和工作,真正影响的是他们在读研期间的付出、努力、坚持和配合。
成为研究生才知道,来自不同家境的学生,很难被导师“一视同仁”
听完这位网友的描述,简直让人刮目相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乏可以看到一些人,真真切切地存在“势利眼”的情况。是这位网友在说谎,还是研究生导师真的两袖清风?
其实,成为研究生才知道,来自不同家境的学生,容易被导师“区别对待”,也很难被导师“一视同仁”,但也只有成为研究生才知道,导师们远比学生所想的要有素质且高尚。
笔者有幸认识一位,他每次要做什么项目,都会拉上两位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研究生,起初这两名学生还以为导师是看他俩好说话,背地里没少说老师坏话,后来项目结束才知道,导师是在给他们争取补助。
事后这两名研究生很感谢老师,就从补助中拿出一部分给导师买了礼物,导师很欣然地接了过来,但之后又趁着过节,给两位学生准备了回礼。原来导师是在教他们“人情世故”。
这种“区别对待”远比“一视同仁”更让学生感到幸福,当然,优秀的导师自然也不会亏待了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该给的教育资源、项目经费和补助,是一分钱也不会少的。
看到这难免让人感慨:遇到一位真心对学生好的导师,真的是读研期间最快乐的事情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生才会在选择导师时格外慎重,但其实想要拥有好的导师,你得成为好的学生。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相处模式很重要,与其“勾心斗角”,不如“开诚布公”
导师也是从研究生阶段走过去的,自然很了解研究生的心态,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各方面将研究生教育和照顾得更好。但舌头还会碰牙齿呢,研究生和导师相处时,难免会有摩擦。
摩擦对彼此之间的沟通有弊无利,想要避免摩擦、想要快速解决摩擦,就要找到正确的相处模式,笔者建议与其“勾心斗角”,不如“开诚布公”。
首先,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要相互尊重,不要彼此恶意的揣测,不要一个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一个觉得自己应该被捧在手心里,当面不适合说出来的恶语,背地里也不要往出说。
其次,研究生与导师要彼此多些包容,学术圈与商业圈大有不同,学生是奔着提升学习成绩,导师是奔着教书育人,所以不必揣测对方是否有恶意,也不必怀疑对方是否对自己另有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