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大方向:选择学校和专业。找具体数据:了解目标学校的具体数据。确定报考信息:完善志愿形式。
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步是熟悉政策。
家长要对本省的高考政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知道哪些政策很重要,哪些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要的政策当年有没有变化。
第二步是收集信息。
而信息渠道的来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有几个权威渠道可供考生家长选择: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高考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也可以参考一些与高考相关的博客、论坛、家长圈,互相交流,获取专业知识。
第三步,精准定位。
定位是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步。众所周知,高考录取时,一定范围的学生根据其填报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名。从高到低,排名越高,被录取的几率越大。
第四步:知己知彼。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做好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过程,除了政策法规,就是了解各个招生机构的基本情况。
第五步,选择志愿者。
结合自身成绩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第四步的考生和家长,高考志愿填报要有方向。
设计符合自己理想的志愿1。目标优先级类型:
高考是考生志向和意愿的体现。由于考生的学历差异,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志向。志向明确的考生期望所选志愿能充分发挥个人兴趣、特点和潜力,以利于未来发展。有志考生其实已经确定了职业目标,决心在某个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和发展,专业方向已经确定。他们只是根据分数选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院校。
2.就业优先权:
对于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把未来就业作为志愿填报的出发点和归宿,四年学习后就业是首选。为了保证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应该尽量选择未来几年就业相对较好的专业群。大部分高校的特色专业都很容易找到工作,尤其是有行业背景的,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和薪资待遇好。至于院校成绩,要根据自己的分数适当调整,最好是报的专业能被录取。
3.准入优先级类型:
省控线边缘分低的考生保证录取。这类考生应该选择往年刚好在一本线之前录取的院校或者计划不足的院校。至于其他因素,比如:地域、学院年级、专业冷热等。能数多少就数多少。在保证录取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理想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