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大学生活>

“三个课堂”创新应用,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

——希沃助力应用模式及推动机制创新

在江西赣州经济开发区三江乡肖边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清亮的“老师好”声音响起,教室的讲台上却空空如也。学生们好奇兴奋地盯着前面的屏幕,屏幕里的老师微笑着开启这堂美术课。乡村教学点学生们借助信息化设备与城市的名师进行互动交流已然常态化,在“专递课堂”的开展应用下,乡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拓宽眼界,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自2020年全国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深入推进,今年4月11日,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国家教育资源公关服务体系联盟关于“三个课堂”应用的创新案例及入围案例,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中,江西赣州经开区、河南安阳龙安区教育局、江西兴国县教育科技体育局、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等117个案例被推荐为创新案例,浙江三门县心湖小学等206个案例被推荐为入围案例。

“‘三个课堂’应用推进的过程中,给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旭东表示,在对各地中小学进行深入探访后,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生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的根本转变。

“递”给乡村孩子更多梦想

“老师,我认识你,你是屏幕上给我们上美术课的那个老师。”江西赣州杨梅小学美术老师黎倩刚刚走进专递课堂的乡村教学点,孩子们就一眼就认出了她。“纯真的眼神里满是兴奋,他们争先恐后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和快乐。”这个初见场景让黎倩印象深刻,“那一刻,我们的距离近了,心都是暖的。”

杨梅小学所在的赣州经开区有15所教学点,之前,教学点基本没有配备专业音体美教师,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音体美课程,教学点孩子们全面健康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全区2600名中小学教师中近1000名是农村教师,其中大多是近几年刚毕业就分配到农村,教学经验普遍不足,教研水平较低,大多教师专业成长速度慢,城乡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与传统教育方式线上化或视频化不同,为了解决教学点开不齐课、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差距较大的问题,赣州经济开发区构思“三个课堂”落地的实施方案,从试点校中总结经验,优化“专递课堂”应用模式,并结合教学状况实现“专递课堂”环境设置迭代,运用“区级教研+校际网络教研+校本教研”的多级联动教研模式,借助希沃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教师发展体系解决方案,探索“三个课堂”特色应用模式,实现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

从规划统筹到执行,专递课堂授课教师们深入了解专递课堂的精髓、观摩学习,与教学点的任课老师进行交流讨论,逐渐摸索与调整。“慢慢地,课堂上参与互动的孩子多了,作品完成得越来越好了,孩子们脸上也多了一份开心和自信,和老师的交流与愈发默契了。”黎倩说,“我也希望通过‘专递课堂’能给更多的农村孩子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知识的桥梁,为他们点燃艺术梦想。”

随着“三个课堂”创新实践的深入推进,赣州经开区电教主任刘小东表示:“学校硬件环境的打造是实施的保障,需要通过具有便捷性、稳定性的数字化设备来保证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双师协同,见贤思齐共成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水平,专递课堂逐渐从单向递送推进到双向交互的新境界,从而实现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郑旭东表示,后续在双向交互的发展阶段,专递课堂在应用中会出现输入端教师被边缘化的新问题。

在浙江省三门县,心湖小学在专递课堂开展的基础上,和乡镇的4所学校结成教共体。教共体学校全部配备希沃信息化设备,各个学科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信息设备理论培训(智能交互平板、教学一体机、优化大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和专业素养。

同时,学校聘请名优教师进行指导,骨干教师担任小组导师,开展集体备课,分学科进行对应的模范课比赛。一方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通过互联网上传到教共体平台上,在师徒结对的形式下进行集体备课,让集体智慧充分发挥,大大提升备课效率。“这样的机制让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年轻教师都有所成长。”心湖小学校长章宏艳说。

依靠技术环境升级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输入端教师和输出端教师的协同,促进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如今,城乡教师“双师协同”新阶段已经呈现。

同样,各地“三个课堂”不同的创新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乡村教师成长为“名师”的变化。

“城乡结对开展‘名师课堂’,为农村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平台和空间,加快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从而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及质量。”刘小东表示,赣州经开区“三个课堂”的创新实践让原来传统的教室空间向外延伸拓展,借助信息化硬件设备打通校级之间的教研、教学工作,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同步给予高校师范生试教的平台,为数字化教育创造更多可能。

然而,“三个课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对教师也会面临更多新的要求,爬坡过坎不断进步。其中,教师除了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将从之前很多繁琐、重复性的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转而致力于教育中那些最具有创造性的环节,并从‘台前’退居到‘幕后’,从‘演员’变身为‘导演’。”郑旭东表示。

推动数字化与教学深度融合

“三个课堂”的开设不单单是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在江西省兴国县教育科技体育局电教主任陈春生看来,在一些新鲜的公开课上,老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课堂内容,但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却微乎其微。“如何让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与教研教学深入融合提升,是推进的重点。”陈春生说。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重点提到,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

郑旭东认为,“三个课堂”应用进入纵深阶段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质量提升的问题。在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他建议,“围绕应用质量提升,可以考虑引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着重提升‘三个课堂’的临场感和交互性,打造高临场感和强交互性的新一代‘三个课堂’,并推动应用模式和推进机制创新。”

基于此,江西省兴国县给出了高质量答卷。2020年,兴国县通过加强县域层面组织领导、合理规划布局,落实“三个课堂”建设。根据县域实情规划特色专递模式,借助“智慧作业”发展高质量专递教学。其中,为完善平台的建设,既为优质资源沉淀提供了完整的平台,也为教育质量检测提供了窗口。

兴国县依托希沃开展多次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指导老师通过希沃白板5备授课,获得丰富的课前授课资源。借助希沃“远程互动助手”软件开展“专递课堂”,实现异地同步互动。让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数字化卓越教师的培育与成长。

“运用数字化工具对全过程教学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我们深感传统经验性教学正在向以数据交互、信息评估为主的数字化教育转变。”陈春生坦言。

此外,兴国县以中小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研团队为班底,由县电教室牵头组建起“兴国县教育信息化讲师团”。讲师团负责教育信息化应用送培下乡、送培到校,定期开展双向“线上+线下”的教研活动。讲师团定期到校培训,在辅助县乡中心校进行专递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听课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与主讲课堂共同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优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