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综合教育>

金刚经译文讲解(金刚经译文)

大家好,小君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金刚经译文讲解,金刚经译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03010白话文全文解释:第一部分,缘起:当时,佛陀与1250名僧人在印度中部斯拉瓦斯蒂一个名为修持孤独园的道场居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吃快餐的时候,佛陀登上一件袈裟,亲自捧着自己的碗,缓步走进佘卫城乞讨食物。按照一天的顺序,依次进行。在接受了适当的支持后,他回到树上去给孤独的花园。斋戒后,收拾袈裟,洗碗。洗脚擦干,自己铺好法座,安稳的坐在上面。

2、第二部分,须菩提尊者问法。

3、这时,众中尊者须菩提,从座位上起身,依礼整理衣服,露出右肩。

4、然后左腿蹲下,右膝跪在地上,双手抱胸,恭敬地对佛祖说:“佛祖!你的优点真的很难得!因为你可以巧妙地帮助菩萨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巧妙地把佛教的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传递给一切菩萨,代代相传。”

5、“请问主啊,如果有善男善女,那已经开始求佛了,一切众生的至尊在等待正确的觉悟。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定下来,修行,降伏烦恼呢?”

6、佛祖答曰:“大哉,大哉。菩提,如你所说,如来能巧妙的帮助菩萨安心,保护正念;并巧妙地把佛教的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托付给一切菩萨,代代相传。

7、现在请仔细听,如来会解释给你听。告诉发菩提心的善男善女,要这样让心安定下来,这样修行,这样降伏烦恼。"

8、菩提尊者回答道:“是的,主。我们很高兴,期待你们的声明。”

9、第三部分是大乘佛教的真正目的。

10、所以佛陀告诉尊者须菩提:“一切大菩萨,应以此法观想化解烦恼:诸众生,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无物质形态;是否有思维活动或无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思维也不是思维(既不是思维也不是思维)的存在;我应该把它们都花掉,这样才能达到不朽的涅槃。

11、如此,众生无数,其实无一众生达到涅槃。为什么?菩提!因为,如果菩萨还有对自性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维持生命的执着。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12、第四部分,舍生取义的精彩事迹。

13、“还有,须菩提,修行布施,菩萨要以无所不在的心,自在布施(所谓‘不以我相、我相、我相、我寿”)。

14、也就是说,不要拘泥于事物的形状、颜色、数量,不要拘泥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理智感等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菩萨、菩萨要这样布施,不要着眼于任何现象,不要服务于任何目的。这叫不停布施。"

15、“你为什么要这个?因为,如果菩萨不布施,他的福报就不可思议,无法衡量。菩提,你怎么看?虚空的大小是可想象的还是可测量的?”

16、“不,主啊。”

17、“Subbodhi,南、西、北、上、下虚空的大小,可以想象或测量吗?”

18、“不,主啊。”

19、“须菩提,菩萨若不布施,其福报如虚空般不可思议,无法衡量。菩提,诸菩萨应依如来之教,忠实地生活。”

20、第五点,从虚空中遇佛。

21、“须菩提,你怎么看?你能通过你的物理表象来观察和看见如来吗?”

22、“不,佛祖。你无法通过物理表象来观察和看到如来。为什么?因为如来的观察,所谓的形相并不是实际的形相。”

23、所以佛陀对须菩提说:“一切形都是假的、不真实的。如果有人看到所有现象,并且完全明白它们是假的,他就会看到真正的如来。”

24、第六,众生善根有正信仰。

25、菩提尊者恭恭敬敬地问佛陀:“佛陀,真的有一些众生听到你的话后能有真正的信心吗?”

26、告诉佛陀须菩提,“请不要这么说。来到涅槃之后,即使是佛法终结后的五百年,依然会有持戒、修福、修智的菩萨,能够对这样的话有真正的信心,并以此为最真实的法意。

27、要知道,像这样的人,在前世,并不是只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面前种下善根,而是在无数千佛面前种下善根。"

28、“如果有人听到如来启示这样的话,哪怕只是一瞬间生出纯粹的自信。菩提,如来全知,全悟。这些众生,一瞬间纯粹的自信,收获了无边的加持。

29、为什么?因为这些众生,在他们纯粹的自信中,放下了自我形象,放下了他人形象,放下了一切众生形象,放下了一生的执着。他们甚至放下了对所有法律的执着,以及对虚无的执着。"

30、“为什么?因为这些众生的心,如果被他们的形所关注,说明他们执着于我的形、人的形、众生、生命的形;如果他们受到法律的关注,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于我的相,我的相,我的相,我的命。

31、如果你担心法律的虚无,那还是说明他们在执着于法律。

32、  “因此,你们大家不应当执着于法相实有,也不应当执着于法相虚无。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经常告诉大家,诸位比丘及众弟子,倘若知道如来所说法义,就像渡人过河的筏子那样作用的话;他就明白了,真实的法义(像筏子一样)尚且应当随时放下,更何况那些虚无的法义呢?”

33、  第七分、得无所得,说无所说

34、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来真地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如来真地有法可说吗?”

35、  须菩提尊者回答:“按照我理解佛陀所说的法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确定的法义,如来可以宣说。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开示的法义,都不应当执着,也无法准确地描述。

36、  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差别而已。”

37、  第八分、一切正法出于此经

38、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果有人用堆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来进行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39、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福德,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福德本性,只是一些善因缘而已,因此如来方便地说福德很多。”

40、  “须菩提,如果另外有一个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信受持诵哪怕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语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解。

41、  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陀,以及佛陀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须菩提,你要知道,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实有的佛法。”

42、  第九分、一切贤圣心相寂灭

43、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初果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他会这样想吗?”

44、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虽然是初入圣流的意思,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圣人境界可以进入。相反,正因为他的心已经不会迷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所以叫做初果须陀洹。”

45、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二果斯陀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46、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是一往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先升天一次,再回到人间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而实际上,他的心并没有往来之相,所以叫做二果斯陀含。”

47、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三果阿那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48、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然是不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升到天上,于天界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回到人间。而实际上,他的心犹如虚空,根本就没有不来之相,所以叫做三果阿那含。”

49、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四果阿罗汉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会这样想吗?”

50、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倘若阿罗汉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就已经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怎么能够称为阿罗汉呢!”

51、  “世尊,您称赞我得到了远离分别的无诤三昧,在所有的人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是第一离欲大阿罗汉。

52、  世尊,我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大阿罗汉。世尊,倘若我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果。世尊就不会称赞说: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正因为须菩提根本就没有造作的身心行为,所以如来称赞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

53、  第十分、无住无得庄严佛土

54、  佛陀问须菩提尊者:“你怎么想呢?如来过去世在然灯佛面前,确实因为某种法而得到了授记吗?”

55、  “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面前,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法。”

56、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难道菩萨真地会去庄严佛土吗?”

57、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的有佛土可以庄严,只是把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方便叫做庄严佛土而已。”

58、  “因此,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既不应当住着万物色相而生起自心,也不应当住着声音、气味、口味、触觉和观念想法等而生起自心。应当无所住着地自然显现本心。”

59、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众山之王的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怎么看呢?他的身体算不算高大呢?”

60、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身体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称为高大之身罢了。”

61、  第十一分、受持此经胜过布施

62、  “须菩提,如同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总数,有那样多条恒河。你怎么想呢?所有这些恒河中的沙子,到底多不多呢?”

63、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只是这些恒河,就已经多的数不清了,何况其中的沙子呢!”

64、  “须菩提,我如今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用堆满了刚才所说的恒河沙总数那样多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你说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65、  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

66、  佛陀继续告诉须菩提:“如果另外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哪怕信受持诵任何一个四句偈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说。那么,他(她)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

67、  第十二分、尊重此经即正法

68、  “还有,须菩提,只要有人讲说这部经,哪怕只讲其中的一个四句偈等内容。你要知道,讲经的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就像供养佛塔佛寺一样。

69、  更何况有人能够完整地受持读诵这部经呢!须菩提,你要知道,这个人成就了最了不起的,第一稀有的妙法。如果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有了佛陀;受持这部经的人,就是令人尊重的佛弟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